English

潇洒TheGoodAttitude

2000-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桦 我有话说

中国人,尤其是自以为属于知识分子的人,特别爱讲究活得潇洒。但这潇洒却不含有超然的意思,是很入世的一种潇洒。说俗气些,就是比不潇洒的人要会混世,最潇洒的,往往也是最能蒙事儿的。把这种生活态度放到专业研究和创作里边来,就变成欣赏杂家,而不是欣赏专家。当然也因为名副其实的专家是极其罕见的。极其常见的,是浅尝辄止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自视有道因此一通百通的主儿们。有些名气但实际也未见得怎么样的弄文学的写家,不少说准备去写关于美术的东西,不是国画这相对熟悉的媒介,而是去评述欧美各大博物馆里的东西。恕我直言,这类东西他们除了看宣传品、别人的书和国内杂志的零碎介绍,原作真迹大多没见过,就是利用出国访问机会,看过两眼也未必真咂摸透了,更何况没有专业训练,多数情况下是凭文学底子会转文,有胆量信口开河。说回到建筑也一样。外行的写家一古脑推出大堆建筑和环境的评论,卖得不错备受鼓舞,发誓继续努力,以其更多的昏昏使更多的人昭昭。对此,建筑圈里没人出来说话,没人勘误以正视听。因为大家都很潇洒对一切都很想得开,专业不是一个人的专业,犯不上认真,有人说总比没人念叨要强。也就是,尚且挺满意。这样“乘虚而入”的写家,在利用这种心理误导着本来有希望走上正道的建筑爱好者,如果他们中间有青少年,那就还有可能是未来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影响有可能比较深远。一位长年在海外工作的朋友来电话,说他今天又接到驻地某中资机构熟人电话,说下礼拜来一个国内跟建设有关的考察团,能不能介绍三处工地,一个正搞基础、一个正盖主体结构、一个已经封顶在装修和设备调试,反正安排个一天时间。表面听起来已经会点菜名应该是专业的了,殊不知你如果真费劲在三五天内找好了又联系妥三处工地,团员们到那儿也是走马观花,当然非不如此回国后不好写工作报告,总不能说我们去采购观光市容去了吧。朋友太认真,自己嘀咕我在这儿工作多年都不敢说全盘掌握的东西,你几分钟个把小时西服领带上面还别着金色夹子倒背手就能看清楚?这位朋友已经有些忘本,活得很不潇洒。

我多年前也干过两回专业接待,别人接团赚钱,让我讲两小时专业课,拿一百块钱就把我打发了。但那时我见同胞就觉得亲热,找幻灯备课起大早奔同胞们住的旅馆会议厅布置屏幕幻灯机发讲义。半晌同胞们三三两两踱着方步进来了,正眼也不瞧我一眼,吱吱剔着牙聊着天然后坐在椅子里发楞。我当过老师知道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先放张自由女神像的幻灯,众人一下子醒了,掏出精制的傻瓜相机闪光灯持续了三五分钟。很好的开头。接下来我开讲正文,讲城市建设为什么不能求出政绩而随便大干,为什么表面的平凡比个个标新立异的建筑要对子孙后代来说更是福气。败兴是吧?正是。下午他们去采购逛市景去了,这才是比较提神的项目。我后来不再干这种无专业可言的营生,第三回死活推辞。但我知道,这样的考察团每天飞机运到好几十个。这种考察有没有用?有,想想看一眼比一眼都没看也强百倍,可是不能据此一眼就说美国如何日本如何法国又如何,不能这般大气地概括。

20来年前教我们外国建筑史的很优秀的老师,曾经教过1/4世纪的课之后才得到机会到欧洲泡半年,非常不容易。现在出国考察机会要比过去多老鼻子了,但我们常常是潇洒地走一回的派头。如今派头更大,又是那位在海外工作的朋友说,现在跟十年前不一样了。以前见到的同胞,眼神里有羡慕谦虚的光芒,现在参观项目,最常见的是说,我看比我们北京、广州、深圳、上海还不如,你们说是不是?然后众人手摸肚子仰身朗声大笑。开始牛气了。我对朋友说,你是应该回来看看,家里变化是特别大,北京、上海和祖国大好河山千万处已经成了建筑博物馆了,上海浦东又名东方曼哈顿,南京路又名香舍丽榭大道,我们的同学都开着汽车上班,不像你还成天挤地铁要不就腿儿着来去。你要不就回来一块儿搅和,别老跟那儿说嘴,要不就学杨致远弄个能上市的道特康姆类的公司,让国内七老八十的学者在去年上海国际论坛上见到这今天30才冒头的小年轻远比当年见到斯大林还兴奋。你倒是说说,在外面泡这么多年又没泡上个洋妞儿你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什么真本领?他半天没说话,我觉得这句话戳到朋友的痛处了。可他到了还是吭声了,说我学到了拿事当事儿的职业态度和不同的观念。我说咱们都是中年人了实际些好不好,潇洒些好不好?放下电话起身暗想,以时下标准我肯定不属潇洒之类,但与朋友相比我居然也有了潇洒的感觉,念及此处身子不由自主往后仰,手也不由自主地落到肚子上笑了起来,发觉这个姿态其实很舒服,特别是在肚子一天天起来的时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